一杯西西里咖啡

當上帝給你檸檬
就做西西里咖啡

苦40%,酸30%,甜30%
像咖啡,也像人生

[閱讀] 此人進廠維修中!:為心靈放個小假,安頓複雜的情緒

情緒不是敵人,生活也不是要一直努力才值得,學會安頓自己,才能重新出發

J-Ray C

接受是改變的開始。接受自己的缺陷、接受自己目前的困境、接受自己能力的極限、接受自己就是無能為力、接受自己就是不如人、接受自己是如何討厭自己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「人」不是一台必須永遠運轉的機器。

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正向價值,只是我們太習慣否認、批評、或急著壓下它們,而忘記了它們本來就有存在的必要。

愧疚

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,最後會由誰承受?

我判斷責任歸屬的方式,是去想「這件事的後果最後由誰承擔?」如果答案是自己,那就不要再為別人的期待活著。父母給的愛可以懷著感謝地收下,但那些不是我們該背負的,就還給他們。不必一肩扛起所有情緒,也不需要因為想成為好人就替他人負責他們的課題。

委屈

主動選擇想留下的東西

面對批評時,先覺察情緒,再從中篩選有用的部分留下,其他放掉。與其說是忍耐委屈,不如說是學習怎麼「有選擇地吸收」。不需要凡事都據理力爭,也不代表什麼都接受。

  • 接受:覺察與承認這份情緒的存在。
  • 理解:透過停下來重新分析每一句批評的話語中,對自己有幫助與無幫助的部分,因而對他人的批評有了新的觀點。
  • 重新選擇: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,選擇只將有幫助的部分留在心中,獲得學習與成長,沒幫助的部分,就讓它隨風而逝吧!

嫉妒

快樂不是擁有得多,而是比較得少。

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快樂,常是透過與他人的比較而來的。所謂「不患寡而患不均」便是如此。很多時候的不滿,根本不是對現況不滿,而是對「為什麼別人有」的不甘。學習放下比較,是一種真正的自由。

後悔

人生的任何決定都沒誰可以為你掛保證,越是重大的決定越是如此

從「後悔了該怎麼辦?」到「後悔了又如何?」,後悔是要我們轉個彎,讓自己更有彈性。

「盡人事、聽天命」!現在盡一切努力做出對現階段而言最好的選擇,然後坦然地面對與接受最終的結果,不管是好的或壞的。你永遠有再度選擇與翻盤的機會!

恐懼

大多數的恐懼只是想像出來的

我們內心所恐懼的,更多是想像出來,而非真實存在的情境,這也讓我們常生活在猶豫不決、裹足不前中。恐懼教育帶來的後果,卻是一顆匱乏無力的內心,在面臨各式挑戰的情境中都會顯露出來。

憤怒

謝謝你。我知道我正在生氣,我知道我感到憤怒

真正引發情緒的,不是情境本身,而是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。生氣的時候,不只是指責對方,而是練習問自己:我為什麼會那麼在意?然後試著用轉念換個框架。轉念是換一個框架或觀點來看待問題,有效的轉念涉及到的是信念與價值觀的鬆動、改變與重建。

憂鬱:允許低能量狀態的存在

試圖安慰那些處於極度傷心難過中的人盡量往好處想,是沒有用的;這反而讓當事人感受到不被理解,因為,這麼做無疑是否定了他們此時此刻的真實感受。當我們不再逃避或對抗憂鬱,而能給出一個空間,允許它發生,我們便能與自己的身體、情感與思緒有更多與更緊密的連結,而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。

在勇敢嘗試的同時,我們允許自己隨時可以退回低度能量狀態中,充飽了電再出發。

第一,保持正常作息
第二,出門運動並曬太陽去

我從這本書獲得什麼?

這是誰的課題?

書中提到判斷愧疚與否的關鍵,是問自己:「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,最後是誰要承擔?」這句話幫我釐清了很多界線模糊的人際關係。不必一肩扛起所有情緒,也不需要因為想成為好人就替他人負責他們的課題。我學會了——我可以接受來自父母的愛,但不必繼續扛起他們的期待與不安

接受、理解、重新選擇

這個三步驟對我來說非常實用。當我感到委屈時,不再急著壓下那個情緒,而是會先停下來覺察,問問自己:這些話裡有沒有能幫助我的?沒有的,我就學著放下。有的,我就好好學習。這樣的選擇,讓我從「受害者」的被動感,回到自己人生的主導權中。

情緒是訊號,不是敵人

過去我常對「嫉妒」「後悔」「恐懼」這些情緒感到羞愧,覺得是不是自己太負面,但書中告訴我——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雷達系統。

  • 嫉妒提醒我們內心的渴望
  • 後悔是在指引我們重新調整方向
  • 恐懼很可能只是想像出來的

當我不再批評自己的情緒,而是學會解讀這些訊號,我更能認真傾聽自己的需要,也比較不會陷入情緒的漩渦裡。

憂鬱

接受自己偶爾的低能量狀態,充電後再出發。

書裡提到:「試著安慰憂鬱的人往好處想,其實一點幫助都沒有。」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,過去自己在情緒低潮時,為什麼總是覺得不被理解。後來才發現,有時候真正需要的,是「允許情緒發生」,而不是立刻修復它。

負面情緒的正向價值

  1. 愧疚:疏忽了人際相處時的互惠與公平,需要做點事情去彌補。
  2. 委屈:處於沒有被合理對待的情境中,需要主動爭取更多資源。
  3. 嫉妒:擁有的比他人少,需要更加努力提升自我
  4. 後悔:原有的決定行不通,該轉向了!
  5. 孤單:需要為目前的生活建立起有意義的人際連結。
  6. 恐懼:危機當前,該換個方式因應威脅。
  7. 憤怒:面對威脅、冒犯與傷害,給我們力量抵禦、反擊。
  8. 憂鬱─:疲倦的身心好好休息,讓內心的傷痛自我修復。
  9. 失落:學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、事、物。
  10. 自卑:尚有不足時,帶來突破的力量,保護我們免於挫敗。

閱讀後進行了什麼行動?

  • 遇到困難時,我會問:「這是誰的課題?」然後只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。
  • 當情緒出現時,不再急著轉念,而是先允許自己「難過一下」。
  • 開始練習每天寫一段話,幫自己描述與辨認情緒,而不是硬逼自己「想開一點」。
  • 與他人對話時,更有意識地使用「最尊重解釋」的方式看待對方的行為。
  • 當進入低潮狀態,不再自責,而是提醒自己:「這段時間就是用來修復的,沒關係。」

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閱讀?

  • 情緒常常一團亂,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整理自己的人
  • 經常為他人感受負責,容易愧疚或過度迎合的人
  • 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不安、焦慮、或懷疑自己的人
  • 想要更懂得照顧自己內在狀態,建立情緒韌性的人

書本資訊

  • 書名:此人進廠維修中!:為心靈放個小假,安頓複雜的情緒
  • 作者:陳志恆
  • 出版社:究竟
  • 出版日期:2016/06/01
  • ISBN:9789861372228

最新文章

category

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