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個罐子理財法
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簡單的理財方法
六個罐子理財法出自 T.哈福.艾克 所寫的「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」一書中
是世界上最簡單的理財方法,可輕易融入生活
在簡單的背後卻結合了多種有效的理財法,人人都可以上手
在這之前我的理財方式都是盡可能地減少開銷
苦行僧似的生活,基本上沒什麼娛樂,但是卻用吃來獎勵自己
因為吃會被記在飲食類,就沒這麼大的罪惡感
誰適合六個罐子理財法
- 想進行投資,卻又不知道該投入多少金額
- 想自我進修卻不知道該怎麼規劃學習方面的預算
- 未來想旅遊或是買車買電腦,但是每個月都沒辦法存下錢
- 曾經因為過於省吃儉用造成反彈反而花更多錢的人
- 不知道一個月生活費該控制在多少的人
哪六個罐子
將「稅後」薪水按照比例來做分配,扣掉勞健保之後的稅後薪水才是你真正動用的金額喔!
財務自由罐(10%)
每個月固定使用這筆錢進行投資,或是投資相關的課程
絕對不可以挪作其他用途!只能用在產生被動收入的地方
目的是讓錢可以產生錢的一筆固定費用
教育罐(10%)
用來學習,增加各方面競爭力
股神巴菲特曾說過:最好的投資就是「投資你自己」
不論是內在或外在的,舉凡研討會、課程、甚至健身房會員
專注於自己的成長,增加自己的競爭力的支出都屬於此類
長期儲蓄夢想罐(10%)
為了未來可能會花的大筆金錢做準備
例如說旅行、買車、結婚、電腦之類大筆支出的儲蓄帳戶
玩樂罐(10%)
用到光!最多不能留超過三個月
過於壓抑遲早會反彈,到時候反而會花更多的錢
適度的犒賞自己才會更有動力!
這也是我剛開始接觸六個罐子理財法中最令我訝異的
居然有一筆專門的預算是可以拿來玩樂的!
以前都是遵循著消減不必要支出
的規則,而娛樂本身就被分到不必要支出中
但是完全不娛樂的苦行僧生活會讓紀律維持變得困難
適度的犒賞自己,畢竟這是你努力付出換來的收穫
生活需求罐(55%)
用來支付生活中必須要支出,像是房租水電費等為了活下去的花費
如果在實行的時候就發現原先的支出超過了薪水的 55%
那麼首要任務就是增加自己的收入!先不要管存錢了,多撥一些預算投資自己
畢竟同樣是存下 10% 的薪水,收入五萬和三萬的人就差了 2000 塊
當收入不足的時候提升薪水固然重要
但若是日班上完再去兼職,一天工作 16 個小時之類
單純以勞動換取薪水,長期的效益不如充實自己的技能來換取更高的薪水
贈與罐(5%)
讓別人快樂的一筆錢,常見用法是捐獻出去給慈善單位
也可以用在其他的方式,例如買大誌或是愛心手工餅乾
幫助那些努力的弱勢群眾,相信這些行為會讓世界變得更好
同時也會讓自己的心情變好!
原則
專注自己的分配
當原本設定的百分比所代表的金額不足以支付,需要調整罐子裡的金額的時候應貫徹一個原則
先支付自己,並以達成財富自由為目標
所以可以調用的順序為
- 付出罐:給別人
- 生活必需罐:給別人
- 玩樂罐:給自己
- 長期支出用儲蓄罐:給自己
- 教育罐:給自己
- 財務自由罐:給自己
平衡心態
只努力儲蓄而不玩樂的方法無法持久,就跟健康的飲食方式一樣
必須要融入生活,成為生活理所當然的事情才能長久的維持
透過玩樂罐適當的滿足自己,避免失去了存錢的動力
同時也避免壓抑過久產生的報復性消費,把辛苦存的錢都校正回歸了
個人實踐分享
從 2018 年底實踐至今也快三年,以下一些心得分享
因為原本就有記帳的習慣,而原本的 APP 無法達成我的需求
在評估不影響原本計帳模式的情況下,我選擇使用兩個 APP 來記錄帳務
原先在使用的做為銀行帳戶餘額的紀錄,另一個紀錄六個罐子的使用情況
消費當下就用原本使用的 APP 來記錄,這樣隨時想了解某個戶頭的餘額就一目了然
在睡前回想一天的花費,並且同步到對應的罐子內
如此並不會多花多少時間,同時也可以在睡前重思反省一天的花費
是不是都為必要的支出?
去除非必要的日常支出後(節流),省下來的錢可以轉入其他罐中做運用
不論是財務自由或是儲蓄罐中(開源),或是教育罐充實自我都是很好的運用方式
並且設定在每個月 5 號薪水進來的那天,自動入帳到指定的罐子中 就不用每個月都要重新計算跟分配 並把金額設定為預算,這樣就可以即時在 APP 提醒自己目前的消費狀況